近日,多地陆续公布2025年社保缴费基数标准,引发广泛关注。许多企业和员工对社保缴费基数的认识仍存在误区,最常见的便是将“社保缴费基数”等同于“基本工资”。蓝领人力资源解决方案专家-上海永青,带你了解社保缴费基数。
一、社保缴费基数与工资的关系
社保缴费基数和工资有着直接关系。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》有关规定,社保缴费基数通常是按照职工上年度全年工资的月平均值来确定,这意味着工资的高低直接影响社保缴费基数的确定。具体来说,工资越高,社保的缴费基数也就越高;反之,工资越低,社保的缴费基数也就越低。
但需要注意的是,虽然社保缴费基数的确定与工资收入有关,但并不是简单地与当前月工资划等号,它还受到上下限的限制。下限通常是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60%,上限通常是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300%。
职工月平均工资收入是按国家统计局规定列入工资总额统计的项目,包括计时计件工资、奖金、津贴和补贴、加班加点工资、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。
工资总额是税前工资,包括单位从个人工资中直接为其代扣或代缴的个人所得税、社会保险金、住房公积金、职业年金等个人应缴纳部分。
计算公式为:职工月平均工资收入=××年度职工个人的工资总额÷实际月数(≤12)。
对于企业HR:
1、准确统计工资总额:每年按规定统计职工上一年度的月平均工资,包括基本工资、绩效奖金、津贴补贴、加班费等所有收入;
2、按时申报调整:每年在社保经办机构规定的时间内,统一申报职工新年度的缴费基数。如发现申报错误,应及时向社保经办机构申请调整;
3、完善薪酬制度:建立规范的薪酬管理制度,明确工资构成,避免因薪酬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社保缴纳问题。
对于员工:
1、核对缴费基数:通过当地社保服务平台、12333APP、电子社保卡等渠道,定期查询个人缴费记录,确认企业是否按实际工资足额缴纳社保;
2、保留收入凭证:妥善保存工资条、银行流水、劳动合同等证明材料,以便在发生争议时维护自身权益。
社保缴费基数的调整,短期内可能会使个人到手工资有所减少,企业社保缴费成本有所上升。
但从长远看,缴费基数的上调意味着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金额增加,未来退休后养老金待遇也会相应提高,体现了“多缴多得”的原则。
对于企业而言,虽然社保缴费成本上升,但稳定的社保体系有助于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,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。
总之,社保缴费基数不等于基本工资,而是应当基于职工上一年度的全部工资收入确定。依法足额缴纳社保费,既是企业的法定义务,也是对员工长期利益的保障。